您当前的位置: 详细内容

专家铁付德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历史、艺术与技术——文化遗产传承的密码》讲座现场

《历史、艺术与技术——文化遗产传承的密码》主讲嘉宾:铁付德教授

讲座现场听众认真聆听讲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它是世界上唯一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甲骨文,青铜器,龙门石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莫高窟,长城,故宫……以及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中华五千年文明不仅给我们留存了有形的浩如烟渺的文化古迹、自然遗产,而且还创造了无形的、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月15日下午,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博物院主办,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大河网、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今日头条、天天快报支持的2017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丝路传韵”系列讲座《历史、艺术与技术——文化遗产传承的密码》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准时开讲。

主讲嘉宾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铁付德分别从历史、艺术与技术等角度为大家详细解析了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密码。

讲座现场,铁付德教授首先从查理斯·帕希·斯诺的《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开始谈起,他认为,当前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存在互不交叉的严重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国内存在,在全世界也是如此。但是,近代科学之重大发现往往就是产生于学科之间的交叉点,所以,研究文化遗产要多有突破创新,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

文物,有历史、艺术与技术三个方面的价值。那么,它都有什么特性呢?铁付德教授说:“第一,文物具有物质性,会出现裂变或者毁损的现象;第二,文物具有信息性,第三,不可再生性;第四,不可替代性。”文物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系统,承载着沟通古今,揭示古代文化的重要作用。

讲座中,铁付德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用大量的图文介绍了他所参与的敦煌石窟壁画的保护修复工程和深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丹丹乌里克遗址进行考察的整个过程,集中阐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艰巨性,文物保护工作的本质和任务,中国文物保护的主要研究内容等问题。

铁付德还就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文物消失的客观必然性与文物保护人工干预的矛盾、文物保护行为自身双刃剑式的矛盾、文物保护中人文鉴定与科技鉴定的关系等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认为文物保护的原则是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结合,他指出文物保护的“艺术性”将会日益受到重视,并特别强调“一个文物保护专家,首先需要是一位艺术家……”。

讲座最后,铁付德以“历史是根,艺术是魂,科技是翼,传承是的”作结,引起了在场听众的深刻反思。铁付德还就讲座最后的互动提问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解答与交流,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