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详细内容

三渠道四融入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 河南中医药大学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纪实

 

三渠道四融入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
河南中医药大学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探索纪实

    ▲“新生第一课”志愿讲解员带领新生参观中医药博物馆

 

    ◀思政课在医德馆进行实践教学

 

    □本报记者史晓琪本报通讯员张顺超白海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以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为重点,以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探索中医药文化蕴含的育人价值,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个渠道”“四个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15年,学校先后获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明确表述:“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国符号”。屠呦呦、“青蒿素”、诺贝尔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自信,激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医药高校肩负着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充分研究和发掘中医药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人文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药文化倡导的“仁、和、精、诚”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多年来学校

党委立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实际,始终坚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发挥好“三个渠道”,探索中医药文化育人新途径

    1.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特点,把理论学习与中医药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结合”教学模式。一是品德教育与医德教育相结合。学校在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同时,还专门建设了医德馆。通过参观学习,学生了解医德发展史,分析医德案例,重温从医誓词等,提高了践行医德的思想自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围绕教学大纲开展专题教学,如,“爱国主义与弘扬中国中医药文化”“从中医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谈谈辩证法思想”等内容。

    2.充分发挥行为文化育人作用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各种社团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一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观察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精神品德。在“全国百强社会实践团队”评选中,学校的“杏林志愿者”服务团获得全国优秀实践团队。二是定期举办“仲景科技文化节”,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充分发挥科普传播渠道作用

    成立由师生组成的“蒲公英”校园文化志愿讲解团,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宣讲活动。一是上好新生中医药文化第一堂课。每年对入校新生进行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讲解,提高学生知校、爱校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喜迎八方宾客。3年来,讲解团已接待了省内外各类参观学习人员3.8万余人。三是借助专题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推送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文章。

    三、做好“四个融入”,把中医药文化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学校实施“文化铸校”工程,把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贯穿于育人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各环节,主要体现在“四个融入”。

    1.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此,学校出台了《关于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医药基础课程中所追求的哲学观、伦理观、认识论和人格健康理念,中医药临床课程中蕴含的高尚医德和人道伦理观念,医学实验类课程中倡导的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绝大部分学科具有的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等,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在文化产品开发中融入中医药文化

    学校积极开发中医药文化产品,探索文化育人新途径。以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为原型拍摄的宽银幕故事片《精诚大医》,宣传弘扬了老一辈中医专家的优良品质和大医精神。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河南中医1958》,展现了老一代河南中医学院人在建校初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两部影片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

    3.在环境营造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着力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先后建成了仲景文化广场、河南中医药博物馆、河南中药植物园、医德馆等中医药文化场所;在道路命名和景观建设中,充分融合中医药文化元素,在教室、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和食堂悬挂以中医经典和格言警句为题材的字画等,塑造了仁爱、至诚、奉献、助人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广大师生时时处处都能吸收到中医药文化的精神营养,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4.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医药文化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的校训,努力打造诚信自强的育人品牌,坚持“立德铸魂、培养德术兼备的中医药人才”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发挥国医大师、教学名师等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积极建设优良的教风,铸造了爱与责任相统一的新时代师魂。同时,学校以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为导向,强化教育引导,增进师生共识,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成效

    学校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将中医药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6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2014年2月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后所获的又一殊荣。

    一是优秀教师群体持续传递正能量。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叫响全国、全省的模范教师。2009“感动中原”年度十大人物候选人、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将学校奖励的10万元奖金捐设学生奖学金。实验师杨建庭坚持无偿献血长达10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亚军”。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立华教授连续多年进驻艾滋病疫区,为防治艾滋病竭尽全力。“下乡成瘾”的朱现民教授连续15年带领学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三下乡”义诊服务和乡村医师培训,荣获第二届省直“十大道德模范”提名奖和2016“河南最美教师”。援疆干部刘锁超在哈密谱写了一曲赤诚大爱的动人乐章,被评为“最美新疆人”,连续两次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第四届省直“十大道德模范”。

    二是大学生先进群体持续闪光。学校涌现出的以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省十大道德楷模”王一硕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十大自强之星”白云苹等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感动中原、唱响全国。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在全省青少年中开展向王一硕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学习活动的决定》。王一硕、白云苹、张欢欢毕业后留校任教,教书育人,持续闪光。

    三是莘莘学子争相效仿。“一花引来百花开”。在先进典型感召下,本分守规、诚信做人成了广大学生的人生准则;发奋成才、全面发展成了广大学生的追求目标;奉献社会、关爱他人成了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继大学生先进群体之后,学校又涌现出了到四川灾区做抗震救灾志愿者、荣获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的邱永华;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苏国磊;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的双胞胎姐妹白亚平、白亚娟。优秀毕业生陈辉、宋珍、徐琳琳等在火车上对晕倒老人和昏厥病人成功进行救治,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优秀品质。